主持人: 本报记者 赵泽众嘉 宾: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 张琦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李娟
技能扶贫关键在于激发内生动力
记者:当前,全国技能扶贫的工作进展如何?还存在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李娟: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十三五” 规划纲要》 中对技能脱贫有专门表述,即加大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实施力度,鼓励技工院校招收贫困家庭子女,确保贫困家庭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门致富技能。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为贫困家庭中有意愿的劳动力以及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免费进行职业培训。
目前,各地针对贫困人口文化程度低、 技能水平差的现状,广泛开展技能扶贫工作,在帮助贫困人员提升就业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肯定成效的同时,很多地方的技能扶贫工作还面临一些问题亟待研究解决。
一是贫困劳动力整体文化素质低、技能水平差,这给技能扶贫工作带来了较大挑战。二是贫困人口缺乏培训意愿,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培训专业设置与用工市场需求存在脱节问题。三是培训补贴标准低,经费投入不足, 影响技能培训正常开展。四是当前培训投入存在 “碎片化” 现象, 管用分治、 渠道分散、对象分散、使用分散。五是不少贫困县反映因为培训场地、师资及设备等资源不足,实训基地匮乏等实际困难,只能开展简单初级的技能培训,造成培训层次低、培训效果不佳等问题。因此,我国应亟须加强贫困地区职业培训服务体系建设。
张琦:最近,人社部、财政部印发 《关于进一步加大就业扶贫政策支持力度着力提高劳务组织化程度的通知》。 相较以往,《通知》 有的放矢, 专门提出了鼓励通过项目制方式,整建制购买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项目,为贫困劳动力免费提供培训。对参加职业培训的劳动力,在培训期间给予生活费补贴。这一点非常重要。
贫困人员培训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他们认为培训期间耽误农活、务工等,且缺乏经济收入。针对贫困劳动力培训意愿不强的现状,不仅要从思想认识上让贫困群众愿意参加培训, 还要提供一定的物质保障。《通知》 明确列支生活费补贴项目,通过保障贫困人员受训期间的生活水平,一定程度上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有利于提高受训人员积极性,进一步推动技能扶贫工作顺利开展。
专项行动有助于提升脱贫质量
记者:实施技能脱贫专项行动包括哪些内容?应如何推动这一行动?
张琦:根据 《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实施技能脱贫专项行动包括组织有就业培训意愿的贫困家庭劳动力参加各类培训,如劳动预备制培训、岗前培训、订单培训等内容。
《意见》 是对 “五个一批”扶贫措施, 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 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的有力补充。我们不仅要实现数量上的脱贫,更要达到质量上的脱贫。实施技能脱贫专项行动旨在提升贫困户的劳动能力,使其充分适应就业市场, 这是保证脱贫质量、降低返贫率的重要措施。
李娟:实施技能脱贫专项行动也有不少难点需要攻克。
一是加强统筹各类培训资源。目前,培训资金投入渠道多而杂,分属农业、人社、扶贫等多个部门,导致培训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存在重复培训等问题出现。尽管一些地方推行 “资源整合、资金捆绑”模式,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金投入分散、培训资金不足的问题,但是由于各部门间条块分割,各自规划,培训侧重点和培训目标不同, 培训资源、补贴标准、培训时间以及培训补贴支出渠道等方面的规定和要求不同。 且资金定向定期使用,导致行业部门间的培训资源难以整合、实现共享互补。
二是加强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与转移就业的工作衔接,切实提高培训时效。各地人社部门应以促进就业和增收脱贫为导向,在设定培训内容、 组织培训时,遵循就业市场需求和规律,把提高贫困劳动力就业能力与促进就近就地就业、向外输出转移相结合作为主攻方向,提升培训促进就业的效果。
三是加强贫困地区职业培训保障体系建设,改善贫困地区培训资源不足等问题。
加强职业教育东西部协作
记者:如何看待技工教育在脱贫中的作用?应如何实现职业教育东西部协作?
张琦: 已有研究结果显示,在影响代际传递的教育、健康和迁移三类指标中,教育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作用更强。教育扶贫效果不能立竿见影,却是最有生命力的脱贫方式, 可持续性好,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性扶贫方式,也是摆脱贫困的治本之策。
国务院扶贫办针对教育扶贫推出职业教育培训、 技能培训、雨露计划等工程,这些教育扶贫措施将覆盖所有贫困地区。
技能脱贫千校行动是人社部的一项重要举措。 2016年, 人社部会同国务院扶贫办联合下发《关于开展技能脱贫千校行动的通知》, 要求2016-2020年在全国组织千所左右省级重点以上的技工院校开展技能脱贫千校行动。
在脱贫攻坚中,技工教育发挥重要作用。技工院校通过开辟招生绿色通道, 开展校企合作,落实免学费、助学金、奖学金等助学政策,使贫困家庭学生能够顺利入学———学习———实习———工作。同时,技工院校配合各地人社部门建立的职业教育东西部协作、劳务协作、各部门对口协作等方式,使得贫困家庭学生既能就近就地就业,又能从西部地区去东部地区工作、 生活、 定居。目前,这些协作已逐渐形成稳定机制,解决了一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
李娟:为更好地实现东西部职业教育协作,根据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的 《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 (20162020年)》, 北京、 内蒙古、 天津、 甘肃、 上海、 云南、 江苏、宁夏等16个省份将在职业教育方面开展对口帮扶。
我认为,实现职业教育东西部协作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第一,关键在于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精准发力, 重点在“三区三州” 深度贫困地区。 以满足西部地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 做到群体精准识别、院校精准结对、措施精准输出、资金精准投放,最大限度提高东部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输出效能。
第二,激发东部地区主动参与东西协作的内生动力以及西部地区的发展活力,发挥东部地区“输血方”和西部地区 “造血方”的作用, 形成 “外部输血扶贫+内部造血脱贫”的职业教育扶贫模式。
第三,要认真落实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的三大任务。一是实施东西职业院校协作全覆盖行动, 实现东部地区职教集团、职业院校对西部地区的结对帮扶全覆盖。二是通过院校联合培养、校企联合培养等形式,落实东西协作中职招生兜底行动,东部地区兜底招收西部地区贫困家庭子女接受优质中职教育,毕业后根据学生意愿,优先推荐在东部地区就业。三是支持职业院校全面参与东西劳务协作,帮助每个有劳动能力且有参加职业培训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都能接受适应就业创业需求的公益性职业培训。
第四,西部地区要注意职业教育和产业发展相结合,明确帮扶诉求,东部地区帮扶要与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相结合,构建 “教育+产业+就业”扶贫模式,实现“造血式” 扶贫; 注重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重点在完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办好继续教育等方面细化协作内容;注重理念、文化帮扶,引导西部地区树立主体意识, 激发内生动力, 促进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均衡、充分、 优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