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手机网站
微信小程序
咨询电话: 4006-010-699(工作日8:30-17:30) 请登录 注册
建贯应用型人才培养和认证标准
茶行业的未来,我有话说!
发布时间:2020-09-01 21:26:06

茶叶数千年,江山代代传;当代才人多,新锐最可盼。不错,他们是最值得期待的群体,他们身上有继往开来的责任!而面对前辈创下的基业,新生代茶人如何将新思路、新想法和谐描绘在已有的行业版图中,让千年古树新花连放?

《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将在此次颁奖典礼前夕,举办“新锐茶人”内部见面会,直击业内问题,广开思路,共同探索新业态、新模式,亦为互助合作搭建良好平台。为预热此次见面会,本刊以新一代茶人眼中的茶行业为主题,围绕三个问题采访了“中华新锐茶人”奖的获奖者,听一听他们关于行业的声音。

“中华新锐茶人”

(排名不分先后)

杭州元长泰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 郑羡慕

泉州禅茶一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合伙人 范庆东

陕西老傅的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傅元欣

唐壶(北京)文化有限公司合伙人 骆凡

北京不知名投资管理有限公司CEO 王晓湘

杭州英仕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夏琛

安吉叶兢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 叶兢君

四川蒙顶山跃华茶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波

茶妙文化传媒(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婉琪

广州喜大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梓阳

1.以新一代茶人的视角观察,您觉得目前行业内存在哪些问题?

张梓阳:行业整体比较传统,无论是产品开发、视觉呈现还是活动策划,相比其他行业,会比较保守滞后。一方面是茶企对创新重视不够,另一方面也是行业对“创新”的宣传引导不足。

夏琛:我觉得制约行业发展的问题主要有三个。第一个是标准不透明,营销主要靠讲故事,茶叶价格和价值常常脱节。缺乏权威、透明、易懂的第三方标准,让没有专业知识基础的消费者能够在短时间内了解和掌握茶叶品质。第二个问题是创新能力不足,导致消费者对茶没有新鲜感,大部分茶企业的创新都是“包装创新”,针对茶本身的消费方式、体验、技术创新都不足。第三个问题是缺乏对年轻市场的培育能力,这几年大部分年轻人的饮料会以调饮茶或咖啡为主,这些用户成长到30岁以后,对于传统的茶叶消费会有什么样的需求,我们行业好像还没有做好准备。

范庆东:茶企众多,但力量分散、各自为战,无法集中起来进行规模化宣传和推广;很多企业进入这个行业缺乏理性的认知,因而专业化人员过少,资金分配不合理;喝茶人群数量并不庞大,应该多开发便捷且性价比高的产品,抓住年轻消费群体。

郑羡慕:着眼大局,就是全产业链还没打通;立足小处,就是每一个环节都存在问题,上至茶园管理,下至市场和产品多样化。我在工作中发现,茶园管理和基层茶农的培训还不到位,导致茶树在后期培育过程中没有得到很好的生长,进而影响品质。同时在市场端,还是停留在最原始的状态——茶叶茶。真正与茶有关的深加工产品还不多,也无多少知名度。另外,茶文化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还是不太被国外所认知,很遗憾。

傅元欣:茶叶产品的安全性,是我最为关心的。茶归根到底属于食品、饮品,因此健康性、安全性始终是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部分。有的茶农缺乏科学指导,安全意识淡泊,有的目光短浅只顾当下利益,导致农药、除草剂的乱用、滥用,受害的不光是产业,更是每一个普普通通喝茶的老百姓。

张婉琪:随着市场化需求的日益加大和一些茶企面临的升级转型压力,很多茶商会运用“打擦边球”的方式对茶进行“创新”和“包装”,因而市场上逐渐形成了“古树茶热”“大师手作茶热”等各种效应,混淆了茶叶市场,将茶叶比同奢侈品般炒到了让人看不懂的“天价”,也因此使原本应普及化的茶叶市场导向引入了“小众奢侈”的深渊。

2.结合自己的工作,您曾遇到了哪些瓶颈或疑惑?您找到了哪些解决思路?

张梓阳:瓶颈应该是行业内的年轻从业者供应不足,专业和能力不匹配。茶品牌的发展需要各个专业的年轻人才进行补充,涉及茶专业、策划、设计、文字等方面。我计划尝试跟高校对接,进行校企合作,建立企业后备军。

王晓湘:年轻人到底喝不喝茶(奶茶不算)?怎么让年轻人爱上中国茶?我想应该结合年轻人的特点,他们选择的饮料都是以追求方便为主,所以即饮或便携式的茶饮料会更符合年轻人的消费习惯;打造包含养生、审美、文化自信的茶文化模式;对于喜欢茶的年轻人,要接纳他们,照顾他们作为新手的敏感和尴尬。

夏琛:茶行业最大的价值点在哪里?或者说茶叶对人类社会来说,最大的价值是什么?只有找到了这个核心价值点,并且聚焦在这个价值点上进行深挖,才有可能实现突破。我认为,在现代社会,茶叶最大的价值应该是在健康。除了喝茶以外,也能够让茶给消费者带去健康的方式,自然就锁定到茶叶深加工。于是我的团队就把茶叶、茶花、茶籽提取物做成了日化、食品、纤维制品等等,围绕着健康这一主题,让消费者更立体地体验到茶带来的全新生活方式。

范庆东:一些产品由于包装古板或者前期投入太大,与现代化销售渠道不匹配,因而导致产品很难找到合适的推广路径。我的建议是,茶企业只提供茶叶原料和包装规格等基本信息,另请第三方根据用户角度进行渠道的开发。

郑羡慕:以如何更好地与上游茶农合作为例,下到基层之前,我一直在从事品牌和销售端的工作,对于消费者比较了解,所以对原料端存在一定的理想主义;入行后才感觉事与愿违,茶叶原产地尤其是核心产区偷梁换柱的现象非常普遍。我在校学到的一些理论知识不被茶农所接受,他们有自成一套的体系。前期比较痛苦,磨合久了就步入正轨。

未来我可能会跳出茶行业,把茶放在植物这个范畴去看,由于我研究生学的方向是茶叶深加工,加之一直从事贸易工作,所以可能会想要做得更远一些,而不仅仅是卖茶。

张波:中国茶类的品种有很大,茶叶企业的数量更是数不胜数,企业与企业之间缺少抱团发展的信念。在我们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销售模式上出现瓶颈,经过不断的摸索,最终从传统加工型企业到加工销售型企业再到现在的服务型企业,实现茶产业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将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

傅元欣:接触茶叶行业之初,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把眼界只放在了家乡茶、当地的名优茶等优势类别上,久而久之眼界难免狭隘,固步自封。任何行业的进步与成长,一定来自于内外的双重动力。光修内功是远远不够的,要胸怀“大茶”的概念,打破固有的框架和限制,才能博采众长融会贯通。

叶兢君:我在经营中发现,消费者对茶叶品质更加注重,由于缺少第三方专业服务,原来的粗放型茶园管理生产出来的产品难以满足客户对茶叶溯源的需求。后来我选择寻找适合的第三方茶园管理服务公司合作,来提升茶叶品质完善产品溯源。

张婉琪:自己除了是一名影视传媒领域的创业者以外,同时也担当着茶艺师职业资格培训教师的角色。在与学员的接触中发现,一些茶艺老师经常以固定的语言和动作强硬要求学生,这一点是目前茶艺师职业资格培训过程中最明显的“应试教学”弊端。我的建议是:备考时,全面按照考试要求题略进行备考和准备;考试结束后,应及时摒弃应试心理,要稳扎稳打学习茶学知识,每日行茶时记住让自己最舒适最心静的泡饮方式,进行提炼整合优化,那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泡茶方式,无人可教无人可替。

骆凡:我工作中遇到的疑惑,主要在于消费者对茶的理解。我曾经认为茶对于大众消费者来说,应当是非常通行的一种饮品,但实际调研后发现消费者对于茶的理解多停留在营销噱头、陈旧古老的印象中。解决的方式则是后来经过长期的消费者教育和引导,才能逐渐让消费者认识到茶也是可以平易近人地走入千家万户的。

3.统观全行业,您有哪些建议或倡议,想让行业听见?

张梓阳:接下来茶行业的发展,会随着主流消费人群的更迭而焕然一新。以“80后”为主的茶叶消费市场,将在三到五年后成为主流。目前“80后”年龄浮动在38岁到28岁,这个群体已经成为社会的主力,从服装、餐饮、电子等行业便能略窥一二,茶叶会慢一些,但也即将来临。

王晓湘:希望同行前辈多跟年轻茶人分享茶文化之美。中国茶文化底蕴深厚,但并未发挥出来,这可能是传承的问题。作为一个90后,我对民族文化是很有自信去拥抱和传播的,希望能充分体会到中国茶文化的魅力,以我擅长的方式将之推广到世界。

夏琛:常听到消费者说茶行业水很深,这说明大部分消费者对这个行业是有天然的抗拒或者怀疑。而导致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就是“劣币驱逐良币”,很多不负责任的从业者破坏了行业的形象,或者是扭曲利用了茶文化,输出了大量错误的观念。我的建议是,有共同目标、相同的底线、有正确价值观的同行们应该更多地联合起来,共同建立有序、良性的市场秩序,让破坏游戏规则者无处获利,维护好行业形象。

傅元欣:茶人的修养,格局至关重要。行业要有不同声音百家争鸣,也要能抛开偏见求同存异。无论属于哪个地域,无论经营哪种茶类,在传承经典、汲取传统经验之上,更要敢破敢立,推陈出新。呼吁茶人茶企以行业兴旺为己任,以百姓福祉为初心,用心做好茶。

叶兢君:我倡议鼓励青年茶人依旧保留传承传统的茶饮做法和文化,发扬工匠精神,同时也鼓励年轻人去追求新型茶饮方式,茶产品创新,发展茶科技,开拓创新茶产业服务行业。

骆凡:建议茶行业从业者应该拓宽自己的思路,把经营的理念从狭窄的现有市场拓宽到全民中来,多思考创新的机会:如何能够让更多的人去接受茶、喝到茶?这样才能促进行业整体的发展,而非墨守成规。我认为更多的机会,应该在现有的茶行业主流市场之外。

如今,新一代茶人已经崭露头角,撑起一片新天。他们用新思维、新技术,探索出新业态、新模式;他们用新理念、新产品,打造出一批新品牌。

他们把茶送进了同龄人的世界,他们让时尚、活力闯进了茶的天地。他们用闯劲做着茶的新事业,他们用“锐利”开拓着茶的疆界。

让我们向“中华新锐茶人”报以敬意,对“中华新锐茶人”怀揣期待!

我来说两句
提交
万企千校请留下您的姓名和联系方式!
找人才
千校人才小程序
找工作
万企岗位小程序
一键咨询
注册简历
查询
资料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