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画是中国民间的一种古老的传统艺术,从尧舜时期已经出现。早期的崇拜和对神的信仰,逐渐发展为驱邪纳祥、祈福禳灾和欢乐喜庆、装饰美化环境的节日风俗活动,表达了民众的思想情感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传统年画艺术中,形式的存在都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寓意。年画通常以木刻水印为主,画面的线条单纯、色彩鲜明,追求拙朴的风格与热闹的气氛。
传统的民间年画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其思想内涵、审美价值与传统年俗文化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相融合,烘托节日气氛以表达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国的民间年画形成了独特的审美取向,它不仅具有独特的视觉感,也有隐含了区别于其他画种的精神、观念、审美等意识内容,在形式、造型、色彩三个方面具有一定价值的美感。
其中,民间年画的色彩主要继承了传统绘画,尤其是工笔重彩人物画、宗教画壁画的绘色方法,又具有民间艺术品中的原色、艳色、明快清新的特点,从而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比如吉利、祥和、喜庆的图案追求的是艳丽、明快、热烈的色彩效果,通过高纯度、强对比的技法突出喜庆热烈的节日气息。
色彩效果是年画的生命力。阴阳五行的对立统一和发展变化不仅给民间美术造型带来了丰富无穷的样式变化,同时,也形成了富丽绚烂、独具一格的中国民间色彩世界。例如,在朱仙镇民间木版年画的创作中,都遵循着色彩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常常会把人物的脸部留白,白色是中国五行色中的代表,五行的哲学是其用色的标准。年画中的用色在不违背色彩文化的象征寓意的同时,特别讲究色彩的视觉美感,非常重视色彩的视觉心理效果。通过这些抽象的五行色文化的内涵,体现出了民间艺人对年画人物和色彩的深刻理解。
中国传统年画作为民间信仰传承的载体,完整地记载了中国民间信仰传承的历史审美。而色彩是民俗艺术所表现出的文化本原,所带来的视觉美感也是其作为民俗艺术的重要表象,民俗色彩本身就具有装饰的特质。传统年画的色彩阴阳五行理念,展现出了古人的智慧及对生存、居住环境的思索与探寻。
嘉宴庆之时,一位相士来到孩子面前,见这孩子宽额大脸,耳阔有轮,天庭饱满,又白又胖,便断言这孩子必是大福大贵之人。但这肥胖小子福里生,福里长,自小只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习文武,修农事,只是花天酒地,游手好闲,认为命相已定,福贵无比,不必辛苦操劳。哪知这孩子长大成人之后,父母去世,家道衰落,田产典卖,家仆四散。这胖小子仍然继续过着挥金如土的生活,直到最后饿死在房中,这胖小子死后阴魂不散,到阴曹地府的阎王那里告状,说自己天生富贵这相,不能如此惨淡而亡,阎王将这阴魂带到 天上玉帝面前,请玉帝公断,玉帝召来人间灶神,问及这位一脸富贵相的人怎么会饿死房中,灶神便将这胖小子不思学业、不务农事,挥霍荒淫的行为一一禀告。玉帝一听大怒,令差官听旨,要胖小子听候发落,玉帝道:"你命相虽好,却懒惰成性,今罚你为猪,去吃粗糠"这段时间恰逢天宫在挑选生肖。这天宫差官把"吃粗糠"听成了"当生肖"。当即把这胖小子带下人间,从此,胖小子成为一头猪,既吃粗糠,又当上了生肖。猪靠自己的努力当上了生肖,在天宫排生肖那天,玉帝规定了必须在某个时辰到达天宫,取首先到达的十二种动物为生肖,猪自知体笨行走慢,便半夜起床赶去排队当生肖。由于路途遥远,障碍也多,猪拼死拼活才爬到南天门,但排生肖的时辰已过,但猪苦苦央求,其他五畜也为之求情,最后终于感动了天神,把猪放进南天门,当上了最后一名生肖。
猪一身皆是宝,亥年万事俱成金。小猪的身上有几个金色的大元宝,既表现了猪浑身是宝,也寓意着来年多金,很好的寄托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夸赞了在人类社会中猪的宝贵,小猪依偎在幼童身上,寓意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幸福圆满。
只有年画等传统民间艺术与现代人们的审美相吻合,才能更好地将传统的文化元素自然地融入现代发展之中,才能实现现代装饰设计与传统文化的和谐对接。因此,利用现代装饰艺术品来展示年画中的传统艺术内涵,或许可以成为是一种设计趋势。当装饰艺术品设计与年画色彩理念相互协调时,年画色彩艺术本身必须保留对精髓的传承,才能使传统设计理念永远良好的继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