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训练——机械测量技术基础》是高等工科院校机类及近机类专业工程训练中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模块课程。作为工科公共基础课,结合不同学生的特质和认知能力,利用相关量具及工具,以技能训练为主,具体测量与拆装项目为载体进行课程设计。测量实训项目的选择具有典型性、实用性及综合性。在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过程中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将VR技术引入实训项目中,学生使用VR设备及眼镜进行交互操作练习。课堂开展实时互动和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评价,教学内容按照“微课”形式将知识点分别设计制作在课件、视频和试题集里,始终将讨论式教学贯穿其中,同时紧密与思政元素相融合,在实践教学中强调机械测量的工匠精神、劳模精神。
一、教学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部分:常用的测量工具(游标类、螺旋测微类等);量块的使用;万能角度尺、直角尺的使用;半径样板(R规)的使用;螺纹样板的使用;螺纹千分尺的使用;齿厚游标卡尺的使用;公法线千分尺的使用;减速器零部件的测绘;减速器拆卸与装配
(2)熟悉部分:量具的正确使用;表面粗糙度的测量方法;游标卡尺、外径千分尺、螺纹千分尺、百分表、万能角度尺Ⅰ型等量具的结构及刻线原理
(3)了解部分:机械测量技术的基础知识;机械测量的常用专业术语;机械测量误差的来源;机械测量误差的分类;量具的维护与保养;表面粗糙度概述;表面粗糙度评定参数;表面粗糙度的符号和标注;表面粗糙度的选用;识读圆锥公差;识读角度公差;锥度和角度的测量;螺纹基础知识;识读螺纹公差;螺纹测量方法;齿轮传动基本要求;齿轮误差分析;齿轮精度等级及应用;齿轮偏差测量;减速器结构认识
2.能力目标
(1)掌握常用量具的使用(如游标类、螺旋测微类、指示类、角度类等),提高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
(2)培养学生在零件测量过程中中分析问题、解决方法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以及及时总结归纳的能力;
3.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善观察、爱动手、会动脑、勤思考的良好习惯。
(2)通过测量的实际操作,培养学生仔细认真的严谨态度。
(3)通过测量与拆装实习,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不怕苦不怕累的工作态度。
(4)实习过程向学生灌输质量意识、成本意识。
(5)让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6)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树立安全、质量、环保意识。
(7) 具备诚信待人、与人合作的团队协作精神。
(8) 具备工作的主动性、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工程训练—机械测量技术基础以工程训练(金工实习)教学计划培养目标为依据,以典型零件以及机械设备拆装的完成等为切入点,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分解加工过程,组建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工程训练—机械测量技术基础能力。让学生既有丰富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掌握较好地实际操作能力,提升创新意识,开阔专业视野,了解先进的测量技术。
理论知识水平—实际操作能力—开阔视野—创新意识—开拓视野
三、教学内容的选取及依据
该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依据工科专业的《工程训练》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并以培养综合能力为导向,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最终使学生具备扎实的机械测量基础的理论知识,又有一定的实
际动手能力,同时为后续的专业课程的提供必要的基础支撑。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措施
1、对每一项目先作一定的专业理论讲解,然后针对具体工作任务进行技能教学演示,而后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并对照鉴定标准,学生自我评分,教师总结存在的问题,再次示范指导,学生针对性练习。
2、实训过程中,学生应该学会收集技能练习的相关信息,会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概括与处理。
3、教学中师生之间应经常交流,同学间能相互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4、项目实践中,学生要严格执行质量、安全及生产现场的7S标准要求。
五、课程内容体系
为了实现本课程目标,该课程选择模块化教学,理实结合、以技能训练为主。根据不同的实习周数(5周、3周、2周和1周),制定相应的教学日历、教学内容及作业件。在内容的安排上,共分为3部分,总计48学时,其中实训环节又分为18个模块。模块在内容上的设置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局部到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