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民族吹管乐器之——凤凰传奇》是我校公共选修课《中国民族音乐》的课程之一。《中国民族音乐》每学期有六百人以上在网上申请该课程150人的听课资格,可见同学们对该课程的喜爱程度。2014年,我校被推选为“山东省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重点教育研究基地”, 中国民族音乐教育是基地的实验项目,作为该课程任课教师的我也在积极探索现代文明背景下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新模式,探索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实践新途径。
中国民族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通过对排箫、巴乌、葫芦丝、笛子和箫这五种乐器的形状、音色、演奏、历史起源和文献典故的讲解,紧密联系中华民族的图腾——凤凰,不仅使大学生形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而且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鉴赏能力。通过“凤凰传奇”,引导学生要有不断追求、提升自我的执着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培养高雅的情趣和顽强的意志,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一、教学背景
中国民族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通过对排箫、巴乌、葫芦丝、笛子和箫这五种乐器的形状、音色、演奏、历史起源和文献典故的讲解,紧密联系中华民族的图腾——凤凰,不仅使大学生形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而且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鉴赏能力。通过“凤凰传奇”,引导学生要有不断追求、提升自我的执着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培养高雅的情趣和顽强的意志,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排箫、巴乌、葫芦丝、笛子和箫等吹管乐器的历史起源、乐器构造、性能及音色特点;
2、通过对器乐曲的欣赏、分析,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
3、通过器乐作品的赏析,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
4、学生能掌握排箫、巴乌、葫芦丝、笛子和箫等五种民族吹管乐器与中华民族图腾——凤凰的密切联系,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培养学生高雅的情趣和顽强的意志。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陶冶法、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排箫
传说华夏先祖黄帝曾派大臣伶伦去采集竹材制做排箫,结果竹材长短参差不齐,因此乐器取名为“参差”,这也是成语“参差不齐”的由来,其实“参差”指的就是排箫。1978年8月在湖北随县的曾侯乙墓,首次出土了两支竹制排箫。它们的形状像凤凰的翅膀,这两支排箫虽然形制相同,但相应的管长有所区别,是一对“雌雄箫”,我们也可以称它们为“凤凰排箫”。
中国曾是排箫的发源地,1956年,文化部和中国音乐家协会,确定以排箫的图案,作为中国的音乐标志——也就是中国的乐徽,用以代表我国悠久的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艺术。但中国排箫的发展史是一部断代史,排箫的吹奏技艺没有承传下来,在清朝中后期排箫就从中国近代音乐史上销声匿迹了,这对于中国人而言,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从制作工艺和演奏技巧上来看,如今在世界范围内最有影响力的两类排箫:罗马尼亚排箫、南美排箫。另外还有我们中国的中式排箫,中式排箫类似于罗马尼亚排箫,但没有底座。演奏排箫来演奏《memory》片段,视频播放音乐剧《memory》剧照。
(二)巴乌、葫芦丝
巴乌和葫芦丝是我国云南少数民族的乐器,流行于云南彝族、苗族、哈尼族等地区,这两种乐器都是通过簧片的震动来发出声音的,其中巴乌的簧片是裸露在外边,葫芦丝的簧片是包在葫芦里边的,葫芦丝除了一只主管,还有两只副管也可以发音。巴乌和葫芦丝的音域都不算宽,只有一个八度多一个音。
葫芦丝的音质轻飘、柔美,与音质粗犷、低沉的巴乌合称兄妹乐器,与雌雄统称的凤凰一样,巴乌为凤,葫芦丝为凰。分别用这两件乐器演奏巴乌作品《婚誓》、葫芦丝作品《瑶族舞曲》,视频播放《芦笙恋歌》和《瑶族舞曲》剧照,让同学们对比二种乐器的音色。
(三)笛子、箫
1987年在河南贾湖遗址出土了20多支骨笛,经专家考证距今已有8000年的历史,被认定是世界上最早的吹奏乐器,唐代诗人卢照邻的一首诗这样写道:“ 黄山闻凤笛,清跸侍龙媒。”古人用“凤笛”来作为笛子的美称。
现代的笛子按照音色和演奏风格可分为:曲笛、梆笛、中音笛
曲笛:因在我国南方昆曲中做主要的伴奏乐器,所以被称为称为“曲笛”,曲笛的笛身较长、较粗,音色低沉、浑厚、柔和。代表作品有《姑苏行》、《鹧鸪飞》、《水乡船歌》等。为大家演奏曲笛的代表作品《姑苏行》片段。
梆笛:因为在我国北方梆子戏中做主要的伴奏乐器,所以被称为“梆笛”,笛身较短,较细,音色高亢、清脆、嘹亮。代表作品:《扬鞭催马运粮忙》、《荫中鸟》、《枣园春色》等。用梆笛来演奏《扬鞭催马运粮忙》片段。
中音笛:笛身的长短、粗细和音高、音色特点介于曲笛和梆笛之间,所以称为“中音笛”,在我国南方和北方都较常见。代表作品:《春到湘江》、《牧民新歌》、《帕米尔的春天》、《秦川抒怀》等。用中音笛来演奏《牧民新歌》片段。
在笛子和箫这2件乐器中,笛子的韵味率直、悠扬、质朴、飘逸,箫的音色内敛、清幽、古朴、典雅,我们可以称他们为“雄笛雌箫”,也可称他们为“凤笛凰箫”。
箫:可分为洞箫、琴箫、玉屏箫、现代八孔箫等四大类。除了这四种箫之外,还有一种与箫极为相似的乐器——尺八,尺八最早出现在我国唐朝,应用于唐代的宫廷乐舞,并于唐朝和宋朝两次传到日本,并在邻国日本得到传承和兴盛,并俨然已成为日本民族典型的代表性乐器。而在中国,尺八自宋元之后就逐渐消失了,明朝末年最终退出了中国音乐历史的舞台,这在中国音乐史上也是一大损失。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八孔箫,八孔箫比传统的六孔箫多出2个指孔。八孔箫的优点是:开孔更为合理,利于手指放松,便于演奏;音量稍大,转调方便,一般在艺术院校、民族管弦乐队较为常用。就用箫来演奏《女儿情》片段。
(四)结语
本节课共学习了五种民族乐器,从形似凤翼的排箫,到与凤凰雌雄统称相似的兄妹组合巴乌和葫芦丝,再到“凤笛”与“凰箫”,每一种古老的乐器都与凤凰有着不解之缘。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随着时间的流逝,有一些乐器包括它的演奏技艺在中国音乐史上已经消失了,这对于中国人而言确实是莫大的遗憾。我国古代的宫廷雅乐在中国已难觅踪迹,但在日本和韩国却保留的很好;韩国将我们的节日“端午节”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叫做“端午祭”。 一个民族要自信地生存,必须有自己的深厚底气,一个丢失了自己文化的民族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无法感受、挖掘、发扬自己优秀文化的民族,永远无法是站立的状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要在在学习中传承,在传承中发扬。
(五)课后题
通过聆听排箫、巴乌、葫芦丝、笛子和箫五种乐器的代表作品,认真对比每种乐器的音色特点和音乐作品的艺术风格,并思考我们如何传承中国民族音乐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