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设计的定位
崔永华将教学设计分成三个层次,即以系统为中心的层次、以产品为中心的层次和以课堂为中心的层次。本教学设计主要在第三种层次,也即以课堂为中心的层次。
1.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大概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为教;二为学。在对外汉语专业的教学中,由于我们培养的是未来的汉语教师,他们的任务是教会外国人怎么说汉语怎么用汉语,需要有很强的实践教学能力,因此锻炼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是对外汉语专业教学的根本宗旨,而学生才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该充当一个“引路者”的角色,要做的就是采取恰当的方式引导“探路者”,让“探路者”按照这些路线和方法自己去探路,并且能够在以后没有“引路者”帮助的情况下自己去面对和解决汉语教学中的问题。
2.以实践为重点。语言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工具。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学习教学法的终极目的不应该在于汉语本身的语音理论,而应该在于能熟练地将理论转换为教学能力,并采用合适的教学法传授给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因此,重视实践是本课程设计的一个根本原则。
二、教学设计的思路
我们在设计课程时,借鉴了陈怡的“基于混合学习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型”。我们将模型的整个过程分为课前和课中两部分。该模型注重交流和评价在课前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控力,促进知识的内化。同时,教师作为课堂指导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资源的提供者,引导学生向探究的深层思维发展,以挖掘学习者学习的潜力、发挥学习者的主动学习积极性,注重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该模型充分利用了混合学习的优势,既强调了课前学生的知识内化环节,也重视课堂上混合情景的创设,既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也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试图通过“混合”为学习者带来更优化的学习绩效和最佳的教学质量。
三、课程设计方案
教学对象
对外汉语(汉语国际教育)三年级学生。已先期学过《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等基础课程。
《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专题》课程内容及课时安排
(一)语音能力(总学时:4;理论学时:2;实践学时:2)
1. 具体内容:
语音能力的性质;语音的声学特性;语音能力与词汇、语法、语用能力的关系;语音能力和语音行为。
2. 基本要求:
(1)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语音能力的生理—心理、输入—输出、动作技能—智慧技能的二重性;
(2)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语音的声学原理及普通话语音的一些重要声学参数;
(3)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语音能力与词汇、语法、语用能力的关系;
(4)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语音行为的连续性、综合性和不稳定性。
3. 重点、难点:
重点:语音能力与词汇、语法和语用能力的关系
难点:语音行为的特性
4. 说明:本章采用理论、案例教学法
(二)语音能力的获得(总学时:4;理论学时:2;实践学时:2)
1. 具体内容:
语音能力获得的心理—生理机制;语音能力获得的过程;语音习得和语音学习。
2. 基本要求:
(1)了解语音能力获得的发音机制、听觉机制、感知与识别、发音控制;
(2)了解语音能力获得的过程:知觉与模仿、重复以建立联结、模式建构、熟练操作;
(3)了解儿童语音习得相关理论知识及语音习得和语音学习的差异。
3. 重点、难点:
重点:语音习得和语音学习的比较
难点:语音能力获得的机制
4. 说明:本章采用案例、多媒体及实践教学法
(三)汉语普通话音系(总学时:8;理论学时:4;实践学时:4)
1. 具体内容:
普通话的音段音位;普通话的调位;普通话的音节;普通话的主要音变现象;普通话的节律。
2. 基本要求:
(1)学习并掌握汉语普通话的元音、辅音音位及声母、韵母系统;
(2)学习并掌握声调的性质及普通话调位及其区别性特征;
(3)学习并掌握普通话音节的结构特点、内部音联与外部音联;
(4)学习并掌握普通话的连读变调、儿化等音变现象;
(5)了解普通话的音步、韵律词、语态手段。
3. 重点、难点:
重点:汉语普通话的音节
难点:汉语普通话的音变
4. 说明:本章采用案例、多媒体及实践教学法
(四)外国学习者的语音偏误(总学时:8;理论学时:4;实践学时:4)
1. 具体内容:
语音偏误分析的基本原理;音段偏误分析;声调偏误分析;协同发音和音变偏误分析;语句韵律偏误分析;不同学习者语音偏误的类型。
2. 基本要求:
(1)掌握偏误分析及中介语理论;
(2)理解并掌握元音、辅音、复韵母、鼻韵母的偏误类型;
(3)能够对单子调、连读变调、协同发音、联合发音、停连、轻重音、句调进行偏误分析;
(4)理解不同学习者汉语语音学习的偏误及其分布。
3. 重点、难点:
重点:偏误分析;
难点:偏误分析。
4. 说明:本章采用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
(五)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原则(总学时:4;理论学时:2;实践学时:2)
1. 具体内容:
本章主要讲授在汉语国际教育语音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遵循的原则。
2. 基本要求:
(1)了解培养完整语音能力的原则;
(2)了解音素教学和语流教学相结合的原则;
(3)了解技能训练和知识讲解的主次原则;
(4)了解协调原则;
(5)了解权变原则。
3. 重点、难点:
重点:音素教学和语流教学相结合的原则
难点:权变原则
4. 说明:本章采用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
(六)对外汉语语音的教学设计(总学时:4;理论学时:2;实践学时:2)
1. 具体内容:
本章主要讲授在汉语国际教育语音教学的教学设计,包括课前准备、教案的撰写、课堂教学方法的运用及一些技巧。
2. 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汉语语音教学的大纲;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语音教学的方法;通过本章的学习,学习并掌握语音教学中教育媒体的运用。
3. 重点、难点:
重点:语音教学的方法
难点:语音教学的方法
4. 说明:本章采用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
第三章第二节---《普通话的调位》教学过程(2课时)
第一课时(50分钟)
主要讲解汉语普通话调位系统。声调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既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在这节课中,要给学生讲授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声调的性质;二是普通话调位及其区别性特征;三是声调教学的方法。 本节课主要借助于教学课件和对外汉语公开课视频来讲解声调教学的方法和技巧。
第二课时—翻转课堂之模拟课堂(50分钟)
在这节课中,学生将被分为若干个小组,根据老师所给任务,各个小组要分派一名代表上台讲课,时间是10分钟,班里其他学生模拟为留学生进行配合。授课内容是《标准汉语•语音篇》,该教材是针对汉语零起点的留学生设置的。各小组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要熟悉声调教学的方法、技巧,要有搜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的能力,同时还要共同完成课程设计方案,制作授课课件,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另外,在课程学习中,学生应能够适应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积极参与小组活动,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在小组合作中,做出较出色的贡献。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帮助学习者端正科学合理的学习态度,加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四、课堂教学设计效果评估
我们按照上述设计将此方案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三年级学生中实施之后,在第一时间获取了对此教学设计效果的评估。有78%的学生认为非常适应这种教学方式;有85%的学生有继续使用此方式学习的意愿;师生合作交流方式满意度是97%;学生间交流合作满意度是87%;在线学习资源满意度占到了81%。在学习效果的调查方面,79%的学生认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他们的实践操作技能有了提高;65%的学生表示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89%的同学认为该教学模式对他们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帮助;92%的学生认为本课程对他们自身的长远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五、课程特色
课程的适用性:本课程适用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阶段进入专业课学习的学生。要求学生先期已基本掌握汉语本体的系统知识,并了解国内外各种教育流派的理念及方法,有一定的心理学基础,也有较强的课件开发能力。
课程的实用性:该课程中70%的课时为实践操作,30%为引导性理论探索课程,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观看授课视频、微课视频和授课课件对所学知识点有初步的感知,然后通过课堂讲授理解难点,剖析重点,最后能通过小组协作、模拟课堂等方式真正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
课程的创新性:《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专题》是一门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课程。但在我们的设计中,我们首先给这门课程有了“以学生为主”和“以实践为重点”的定位。另外,我们采用的“基于混合学习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型”注重交流和评价。在课前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控力,促进知识的内化。同时,教师作为课堂指导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资源的提供者,引导学生向探究的深层思维发展,以挖掘学习者学习的潜力、发挥学习者的主动学习积极性,注重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