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内容
1、课前任务分发:
根据已有酸碱指示剂知识,以及借助图书馆、网络等资源,五人一组自制酸碱指示剂,并在下次课带到课堂上来。要求,提前准备好汇报资料,形式不限,可以是ppt、word以及口头演说加板书等多种形式。
2、课堂讨论、导学:
(1)学生汇报环节:每组派代表汇报预习任务,教师和其他学生记录并在该学生汇报完后分析评价,最后由教师做出总结。
(2)引出问题:根据已经制作的酸碱指示剂,进而思考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及相关理论知识,将知识深化。(3)课堂讨论、学习环节:由于本次课题的内容大多为专业的理论知识,往届学生反映知识枯燥、乏味,缺乏生动感,因此本环节主要由教师讲解,采用多种多媒体手段(具体见讲解课件),使知识生动、活泼,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4)验证环节:教师讲解完理论后,学生利用自制的酸碱指示剂检测教师提前准备的稀硫酸、氢氧化钠,以及洗洁精、洁厕净的酸碱性, 该环节以组为单位,由一人负责摆放好各种化学试剂,一人操作检测,一人记录,其他人一起设计表格,制作成简单的手写版实验报告。教师巡回指导,最后评价学生的实验。
(5)思考拓展环节:教师引出问题,由学生思考1分钟后,派一名学生在讲台上利用教师提前准备好的试剂验证该问题的答案。
操作a:将甲基橙滴到pH=9的溶液中,显示什么颜色?
操作b:将甲基橙滴到pH=5的溶液中,显示什么颜色?
根据变色结果学生思考原因。
再由教师进一步解释,并引出下节课的内容之一 ——酸碱滴定过程中如何选择合适的指示剂。课堂引导、交流和动手验证,课后拓展、师生互评等环节,完成本节课程的自学和导学。
3、课后作业、巩固:将课堂上做的测试实验,做成电子版的实验报告(包含实验材料、内容及结果);用自制的酸碱指示剂检测生活中身边的溶液(至少三种)的酸碱性,汇总以表格的形式上交;根据教师引出的下节课内容,预习下一节内容并完成预习任务单。
课程设计创新点
(1)利用多媒体手段,制作生动有趣的课件,使枯燥的专业理论知识更易使学生接受;
(2)全程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为主线,采用翻转课堂理念,更适合现代高职学生的教学要求;
(3)“虚实结合”概念,利用动漫版的视频“波义耳发现酸碱指示剂”,代替了教师讲解,使内容活泼生动;
(4)“理实一体化”概念,在课堂上不仅有理论讲解、也引入了实验环节,使理论知识更加易懂,印象更加深刻;
(5)课程评价过程中,不仅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实验操作的技能以及指示剂制备的成功与否进行评价,还对学生汇报的能力、表格等材料的制作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在专业知识提高的同时,综合能力也大大提高。